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刘全简介(刘全清朝和珅的大管家)

2024-03-16 03:07 来源:儒文网 点击:

刘全简介(刘全清朝和珅的大管家)

刘全清朝和珅的大管家

本 名:刘全

别 称:刘秃子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人

去世时间:清嘉庆四年

职 业:和珅管家

人物简介

刘全,外号刘秃子,和珅的管家。嘉庆四年,时年近七旬。在和珅倒台时,与和珅同时入狱,被嘉庆帝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的第二十大罪之首犯。和珅自尽后,被判斩立决,但是在行刑前两天因穿着单薄,在被狱卒泼水之后,而冷死于狱中。

刘全在和珅父常保死后,保护当时年纪尚幼的和珅与和琳,陪伴左右,一起到处借贷。直到和珅长到十五岁,有自立能力时,和珅把后母们赶出家门后,成为和府管家,和珅十八岁时,冯氏嫁入和府,冯氏唤其为管家,但和珅认为家中只有「婢两人」,唤管家不太妥当,便着冯氏唤其为“全儿”,一直沿习到冯氏去世。

人物经历

刘全是和珅的大管家,关于刘全的记载不多,在和珅的官场生涯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在当下许多涉及到和珅的影视剧中刘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历史中刘全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是确有其人的。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日,嘉庆皇帝公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扳倒了和珅。这二十条罪状的最后一条说的是刘全贪污。

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资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见《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嘉庆四年正月甲戌)

因为刘全只是个奴才所以正史对他的记载是不多的。我们只能透过当时的私人笔记和当代人的著作来探寻这位以主子的得道而升天的奴才!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和珅和弟弟和琳双双考入了咸安宫官学,也就是这一年和珅的父亲常保病逝于福建任上。和珅为了能继续学业不得不向父亲的生前好友同僚去借贷生活和学习费用。

在和珅借贷的过程中刘全一直陪伴在和珅左右,跟随和珅东奔西走一次次吃着闭门羹。在当时人走茶凉的形势下刘全不离不弃可见一个家奴的忠诚。这也为日后和珅宠信刘全埋下了伏笔。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和珅的“得道”刘全也成了京城首屈一指的暴发户。当时刘全就拥有房屋一百余间,当铺,药铺,账局数座,白银过万两。

刘全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在生活上极度奢侈,甚至有越等级的铺张浪费现象。

御史曹锡宝一直就想扳倒和珅但苦于没有证据始终也没有弹劾了和珅。这个曹锡宝是什么人啊!曹锡宝字鸿书,号检亭,又号剑亭,上海人,乾隆丁丑年进士。曹锡宝抓不到和珅的把柄就开始找和珅亲人的过错。皇天不负苦心人刘全最终纳入了曹锡宝的视线。

曹锡宝发现刘全家的房子似乎有些超越等级也就是逾制。所谓逾制,就是房子的规格超过了规定,在当时是杀头的罪过。刘全用的车也是逾制,按他的身份只能坐一匹马拉的车而他却坐的是三匹马拉的车。曹锡宝发现这个事以后,马上给皇上写奏折。当时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过七十大寿,和六世班禅讨论西藏问题。曹锡宝要想让乾隆知道曹锡宝就必须把折子送到承德。

曹锡宝要弹劾刘全的事被吴省钦知道了。吴省钦字冲之,南汇人,乾隆癸未进士。曾经在咸安宫官学教过书。吴省钦在咸安宫官学教学的时候不是进士。他的进士是和珅“得道”后吴省钦一次参加科考,正好是和珅主考,这样和珅想办法点了吴省钦的进士。

吴省钦知道曹锡宝要弹劾刘全的事后,就连夜就跑到承德汇报给和珅,和珅连夜赶回北京,安排刘全把逾制建筑全部拆毁。

等曹锡宝到了承德,乾隆皇帝一查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最后乾隆皇帝将曹锡宝革职了。

《清史稿》中对这件事是这样记载的:“御史曹锡宝劾和珅家奴刘全奢僣,造屋逾制,帝察其欲劾和珅,不敢明言,故以家人为由。命王大臣会同都察院传问锡宝,使直陈和珅私弊,卒不能指实。和珅亦预使刘全毁屋更造,察勘不得直,锡宝因获谴。”

乾隆上谕《夏季档》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御史曹锡宝本想先参劾和珅的家人刘全,从中打开缺口,攻击和珅。但曹锡宝做事不慎,他将奏折稿子拿给他的老乡吴省钦过目,没想到和珅是吴省钦的老师、死党。吴省钦连夜派人赶赴热河向和珅告密,和珅知道后,在乾隆跟前吹了风,仅仅隔了一个月,乾隆《秋季档》中就记载了这件事的查办结果,曹锡宝反而被革职留用。

查抄所得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跌倒也绊倒了刘全。抄了和珅的家刘全家也没能幸免。

清政府抄刘全家得:金一百九两八钱,银一万五千九百二十四两;大制钱九十串,借出银一万二千七百七十两;借出大制钱九百五十串;自开恒义号钱铺一座,本银六千两(坐落通州);自开恒泽号钱铺一座,本银六千两(坐落通州);入本伙开同仁堂药铺一座,本银四千两(坐落正阳门外)入本伙开永义帐局一座,本银一万两(坐落厂桥)。

清政府抄刘全长子刘印家:银五十两,大制钱七串五百文,借出大制钱三千七百五十串;

清政府抄刘全次子刘陔家:借出大制钱一万串。

刘全见证了和珅的一生,见证了和珅的发迹,官场生涯,也见证了乾隆王朝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