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难出天际!高二阅读题原作者回答仅拿6分,发朋友圈向全体考生道歉......

2024-07-06 13:51 来源:儒文网 点击:

难出天际!高二阅读题原作者回答仅拿6分,发朋友圈向全体考生道歉......

语文老师:“晚安!”中的“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

“语文阅读理解”有没有正确答案?这一直是颇受大家争议的话题,近日微博上沸沸扬扬的#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仅得6分#的话题又把争议拉回了大众的视野,一起来了解一下详情!

阅读理解原作者答题仅拿6分

日前,湖南株洲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王亚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了一条消息:“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这是为什么?原来,就在刚刚结束的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文章即摘选自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

而由于最终的标准答案太难,16日晚,一名自称苏州的高二学生通过微博主动联系到她后,又通过私信将当天语文统考的阅读理解题目发给了她。

而率性的王亚就作答后发了过去。有意思的是,事后该名学生在标准答案公布后,竟然一项项给她的作答打分,最终成绩是6分。

原题如下:

难出天际!高二阅读题原作者回答仅拿6分,发朋友圈向全体考生道歉......

难出天际!高二阅读题原作者回答仅拿6分,发朋友圈向全体考生道歉......

写文章和做题规则不一样

王亚是一名作家、教育工作者,目前在株洲市教育局工作,此次苏州高二语文统考阅读理解的文章系摘录于其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声色记——最美汉字的情意与温度》。

在得知苏州的学生给她的作答打了6分后,王亚也直言这很正常,写文章和做题不一样。

王亚的理由是:

1、曾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出题者角度来说,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理解与归纳的能力,而并不拘泥于哪一篇文章。从最终的标准答案来看,苏州出题的老师几乎把她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都写出来了,标准答案甚至比她本人在写文章时的考虑更周到。

2、主要还是在答题技巧上没有掌握好。

株洲市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严朝晖老师也表示,语文考试与文学鉴赏并不冲突,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标准答案也是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而按照这样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文章作者拿不到高分正常吗?网友表示不解

该话题在网上引起了一大波质疑,一起来看看:

@fengqidd:阅读理解题对吧,原作者只有6分,那是不是说明答案并不是原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意思,难道不就说明出题老师没读懂吗?@求真先生说:命题人就喜欢搞幺蛾子。阅读理解往往只是命题人的理解。@这厮:思维训练的目的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一个个模子出来的方脑壳。@流心奶黄橘猫夹心派:呵呵,说好训练思维还不是根据自己主观意识和标准答案打分根本不考虑实际。@败絮其外_不惑:我觉得作者应该是拿不到高分的,被教育局选了就不是作者的文章了,作者原本什么意图根本不重要,教育局什么意图才重要。@王者荣耀代打小哥哥:答语文题不是考虑原作者的想法,主要考虑的是出题老师的想法。@朝蓝天:出题老师们认为的普通人的思维和他们一样,所以答案就应该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出题人才有几个?全国这么多学生,思维肯定都是五花八门的。现在网上说句话都可能被理解成各种意思,何况是一篇阅读理解题目。他们这是要以小样本估计总体,学过高中数学都知道,他们这样样本太少是不科学的。

@真的达达:我觉得原作者,无论怎么回答都是满分,只有他知道自己内心想法。

@我要记录梦:我就是语文老师,上课讲阅读题时,经常对着标准答案不知道如何解释。感觉有的答案纯粹为了凑点数随便强加上去的。所以上课我会对学生说,答案后两点你们自己看看,我觉得这答案我也想不出来。

@喂鱼抽猫啊:出题人:我比作者更了解作者。

@摩卡苦丁:训练思维没有错,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问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这就有点扯蛋了。思维扩散了,你又说是错的。

也有人提出支持的观点:

@独孤九剑指定继承人:作者创作的只是文本,只有被读者阅读鉴赏之后才能变成文学。而且阅读理解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本来就不是按照作者的本意来的,而是文学批评家为了引导某种文学趋势而来的,遵循的本来就是批评家的想法。详细的自己去看大学文论课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螺香素碧尘:没深入学过文学就别讲这么多了,一个作品从诞生开始可以说就与作者无关了。阅读理解这道题说到底是从文学接受这个角度考查的,关键是读者的理解,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内涵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些说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正确的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非典型性语文老师:原作者必须满分?客观存在的文学艺术表现都让你们吃了?你写一个葬礼,会描绘“大红色的窗帘高高挂起”如此这般?你们心里对如何创造一篇文章多少都有些概念,或许也知的确并不可能在写作的每一步上都有自觉的意图。发掘出作者未曾发掘的意图,也是文学鉴赏的使命。你们啊,太小家子气。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