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后世人对屈原的评价

2025-03-17 22:57 来源:儒文网 点击:

后世人对屈原的评价

总感觉屈原和我们隔了一个古代,他是属于上古时代的。

首先,是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的原始宗教思维,如《九歌》、《招魂》等。

其次,是诗歌的语言表现形式充满了吟唱式的节奏,就像正在举行某种仪式。

第三,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湘楚之地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下意识觉得屈原被这充满远古的色彩烘托着。

最后,我们现在学习的教材中有《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等较常出现,而《楚辞》流传并不广,至少中小学很少,这个很关键。

所以,大家对屈原的感官印象,基本是他在五月初五投江而死,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他,然后对于屈原写了哪些作品,生平如何,有哪些成就并不熟悉。

前面已经记了一笔屈原的生平流水账,大致了解他的生活轨迹,现在就让我们直面他的伟大之处,粗略谈一谈后世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迁第一个继承和发扬了屈子的真精神。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个性化诗人,是中国抒情诗人之祖,司马迁则是中国第一个独特风格的史传文学家,是叙事文学这宗。他们二人的理想、情感相通,悲剧命运相近,浪漫气质相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者体制有别,精神骨子却一脉相承。


王逸《楚辞章句序》:“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又作有赋、诔、书、论等21篇,及《汉诗》123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这是屈原的铁杆粉丝。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虽死犹不死也。”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仙的诗果然仙气十足,但屈原绝对当得起。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这话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我们不也一样么,多少人对苏轼的诗词念念不忘,读之沉沦。苏轼的诗词成就何等之高,可依旧觉得自己没办法超过屈原,一是谦辞,二是事实。屈原不但开创新的文学体裁,关键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古人之于事业无非家国天下,是屈原为国所做的贡献才让后人对他敬仰的。


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文坛斗士向来挑剔犀利,却对屈原肯定赞赏,评价出奇的高。


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主席的话我绝对相信认可。


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人民的诗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熟悉他。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继吴起之后,在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他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内容。”


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张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综上所述,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诗人、词人、学者无不对屈原认可与赞赏。


最后,让我想起了王国维,之于他们该有同一种孤独与勇气,只为身在我的国度,从容赴死又有何难,为绵延千年的高洁不染之精神发出最后一道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