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2023-10-26 00:27 来源:儒文网 点击: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兔死狗烹”很常见,但从来没有人像朱元璋这么“绝”。

同样是因杀功臣被后世诟病的刘邦,也主要只是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大部分功臣都保留了下来,功臣集团后来还成为“诛吕”的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朱元璋才叫作得“绝”。

在他的“清洗”下,到他去世时,元勋之臣,只有耿炳文、郭英等寥寥数人幸存了下来。

而且,朱元璋“清洗”时,牵连之广、打击面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几个大案,牵连者动辄以“万”计!

为何朱元璋要如此之“绝”呢?

“非猛不可”

一提到杀功臣,“功高不赏”自然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原因。

不过,真正能够够得上“功高不赏”、威胁皇权的,其实只有金字塔尖的那么几个人(如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大部分功臣还不至于。

因此,大部分“案”,与“功高不赏”、威胁皇权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有关。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当务之急,是吸取前代(元)灭亡的教训,改掉前朝留下的弊端。

朱元璋非常清楚:“胡元以宽而失”,元代是以“纵驰”而失天下的。

自元代中期以来,法度松弛,官员贪墨、酷吏鱼肉乡里,有权有势者肆无忌惮欺负百姓已蔚然成风。

这种风气,自然被功勋集团所继承。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徐达、常遇春的僮仆就为非作歹,为朱元璋所警告。

而在天下平定后,功勋之臣及其家属、仆下不法者就更为普遍了。他们或接受贿赂,或暴凌百姓,甚至杀人夺田。

因此,朱元璋的治国理念“非猛不可”。只有限制、打击功勋的不法行为,才可能使大明一改元末习气,长治久安。

即位之初,朱元璋对功臣是特别优待的。位列公侯者,都有铁券,除谋反大罪,死刑皆免。而他对公侯不法之事,也多以警戒、申斥为主。甚至像薛显妄杀被训后,仍然封其侯。

但是,由于功臣行为仍然多有不法,朱元璋遂被迫加强打击。

1372年,朱元璋发布《铁榜文》,表示:功臣如果实在太过分,“不得已而戮之”。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居住在元相脱脱官邸,越级使用元宫物品,被召回,死于途中。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违制使用龙凤之物,被赐死。

1380年,永嘉后朱亮祖,在广东时勾结地方土豪,害死番禺知县道同,被召回鞭死。

1392年,江夏侯周德兴的儿子与宫女淫乱,周德兴被株连。

这些,都是功勋不法“自受其罪”。

其实,光是“空印案”、“郭桓案”,株连者就达七八万人。

如此大范围的打击下,一些不法功勋,被“杀鸡儆猴”,对明初吏治、法度确实带来了不小改观。

君相之争

朱元璋从元朝接过来的,不只是“宽弛”的吏治,还有蹩脚的中枢决策机制。

自隋唐以来,三省制已经成熟,相权三分,君相关系相对平衡。

元朝时,因特殊原因,以中书省总领百官,门下、尚书省皆废,中书省不但在中央显要,也掌握了地方一些事务。

大明草创,自然主要借鉴元朝体制,中书省独掌机密,大小事务都决于此,使君相矛盾即位突出。

尤其是:兵部与天子之间隔着一个丞相,使皇帝与丞相面临军权之争!

起初,朱元璋试图通过调整人选来缓和这一问题。

淮西文臣集团首领李善长一度辞官回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先后被信用。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但是,君有君的算盘,相有相的竞争,胡惟庸还是得以“独相多年”,使君相矛盾不可调和。

最后,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罢丞相,革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加强中央集权。

这场君相之争中,大量功臣陷于其中。

在李善长、胡惟庸揽权过程中,刘基等人遇害,而在胡惟庸倒下时,被诛杀或已死被追夺爵位者就有1公21侯,坐诛者3万余人!

君将矛盾

明朝建立后,长时间面临较大的压力。

北元北逃后,依然宣称其为合法统治者,而云南等地,元残余势力仍在。

由于北元实力尚强,明军需要能力杰出的将领指导,因此,有能力的功臣宿将长期领兵,与各地卫所军官长期有袍泽关系,影响力颇大。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在徐达去世、蓝玉取得捕鱼儿还之战胜利的情况下,蓝玉在军中的影响力已令朱元璋担忧。

因此,朱元璋只好迅速下手,除掉了蓝玉。

此事,株连15000人,军众骁勇为之一尽,可见朱元璋对蓝玉影响力的深深担忧!

蓝玉被除后,规定临战由天子临时任命总兵官,战后总兵官归还将印,军队归卫所,“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

不过,事实上,由于北方边患威胁大,而南京远离前方,因此,实际军权事实上是落入燕王、宁王等宗王之手。

拔刺

而朱元璋对未来的担忧,使他下手特别重。

如果只是维持朱元璋自己的统治,除掉胡惟庸、蓝玉这些首要分子就够了。

但是,朱元璋深知:太子朱标,乃至皇孙,性格都比较仁弱,恐怕很难驾驭宿将。

因此,朱元璋在最后时刻,发起了一连串“追杀”。

蓝玉死后,定远侯王弼对傅友德说:下一个就是我们吧···

朱元璋得知此话,马上把王弼赐死。

而“论将功第一”的傅友德,也被朱元璋找借口逼死。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开国功臣)

次年,功勋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冯胜,也被赐死。

傅友德、冯胜,后来南明时都被平反。

看来:朱元璋最后时刻的”拔刺“,已经非常不“不讲究”,不讲什么道理,就是要拔掉刺!

朱元璋推翻元朝,深知元朝“失之于宽”,决心整顿吏治,“非猛不可”,坚决打击不法功臣,无可厚非。

大明草创,中枢决策机构、军权控制皆不稳定,在君相矛盾、君将矛盾下出现杀戮,也算正常。

不过,朱元璋具体操作时,猜忌心作祟,杀得过广、过多,制造了不少冤案。

最终,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尽。

燕王朱棣起兵时,除了以守城见长的耿炳文,大明已无功臣宿将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