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到底想表达什么

2023-11-18 17:07 来源:儒文网 点击:

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到底想表达什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著名泉城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崇尚节气,博学多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同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张文潜、晁补之、陈师道等交往甚密。著有《札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父亲良好的性情陶冶和文学熏染,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

网络图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惜春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名作。

短短一首词作,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是对春天景色观察细致入微的主人,一个是对春色变化漠不关心的侍女。说这个侍女漠不关心,还不如说其了无情趣。

网络图片

李清照用愠怒的声调连连发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她对卷帘人没有艺术情趣和欣赏水平的遗憾,更说明现实世界在才华横溢的词人眼里和普通人眼里差异竟然那么大。

本词以对话入手,极富独创性。其对话含蓄巧妙,层次分明。当一夜春风春雨过后,女主人从酒意浓浓的沉睡中醒来,看到经过风吹雨打的院外景物,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网络图片

侍女的回答与词人眼里的景色格格不入,加之其漫不经心的语气和对时光景物变化的麻木态度,使得主人一下子怨气顿生,情不自禁向侍女连连质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质问,把词人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经过一夜风雨侵袭,院外景物不是“海棠依旧”,而是“绿肥红瘦”。这个“绿肥红瘦”,不单单是对景物触景生情,也有借景喻人,感叹青春年华经不起岁月折腾之意。

“绿肥红瘦”中的肥与瘦本是形容人之体态的,词人用在这里形容绿叶的旺盛和红花凋零的状态,想象真是奇丽无比。

网络图片

昨夜雨疏风骤一句,更是让人马上想到花朵凋零不是因为雨,而是因为风。雨虽然稀稀落落,但风却疾速乱刮。春天虽然是花朵艳丽盛开的季节,是其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可是花朵生命短暂,又最怕刮风。所以,一夜风雨,自然就是“绿肥红瘦”。

花季少女和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意外蹂躏。看到风雨飘摇中鲜花凋零,睹物思人,词人自然而然发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质问。这个质问不仅仅是向卷帘人,也是面对春花秋月一种无奈的感叹。

网络图片

唐人有诗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面对苦短的人生,面对易老的生命,我们都应该好好把握生命,把握人生。

李清照词大都是抒情词,作为抒情高手,她创造性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抒发感情,吐露心曲,达到笔随意走,言随情出的挥洒自如境界。

李清照也是语言大师,其语言优美、生动而又传神。如“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眼波才动被人猜”、“载不动,许多愁”等等,意境深远,传神生动。

她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网络图片

这首词和《如梦令》一样,用了“花瘦”这个词语。但此词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少女荡完秋千并遇到生人害羞、娇憨的神情,细腻地描绘了少女“见有人来”的紧张模样。但在结尾两句又出其不意地写少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表现了少女调皮、机灵的性格,也透露了少女春心萌动的好奇心理。

倚门回首,借嗅青梅遮掩自己回首看人的心思。从“见有人来”到“倚门回首”,把一个怀春少女的心理活动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来人一定在少女一暼之间,打动了她的心,才有倚门回首,仔细看看的心思。

网络图片

将无形的心理活动形象化、具体化,是李清照词作的独特之处。我们读她的作品不仅可以意会,而且可以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