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近代中国为什么把整吨的明清犀角雕研碎?

2024-06-11 14:27 来源:儒文网 点击:

近代中国为什么把整吨的明清犀角雕研碎?

宋代使用犀角制成器皿尤其是杯盏已蔚然成风。传说犀角杯非常神奇,当装有毒素的液体入杯,会泛白沫。以至于每每皇家饮宴杯不离手,大量亚洲犀角涌入中国,材质药效略逊于亚洲犀的非洲犀角也随着丝绸之路涌入,宫廷民间莫不沉浸在对犀角的渴望和仰慕中。

犀角除其广泛保健、疗效外,在民间还流传犀角有辟邪镇凶护平安等作用。人们视犀角为“物之珍”“国之宝”列道教里的“八宝”之一。

据考证,明以前雅致的素杯较多。犀角不易保存,出土文物中很少发现有犀角制品,所以明以前的犀角杯我们只能在文字记载里或是壁画中望杯猜想了。清早期,仍是明雕遗风。直到乾隆年间,浮夸显富心态严重,犀角雕风大变,布局繁复匠气重。

后来随着社会动荡,人们首先顾及的是温饱是健康,犀角慢慢由享用欣赏转入药用。 近百十年来,中国由于战争、文革等种种原因,犀角雕在国内一直不被当成艺术品收藏,只作药用。

不少藏有明清犀角雕者,有门路的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出海外,没有流出的由于对犀角雕艺术无人问津,只得将其作为犀角原料卖出,所以不少犀角雕艺术品在国内都被当做药研碎用掉。在解放初,故宫存有上吨犀角,都曾被送进药厂使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基本很少见真品明清犀角雕刻的原因。大部分都是驴蹄子和水牛角的仿品。

犀有多种,其角的内在形态、构造等等自然不一样。

其实,正如人种不同、其指甲的内在形态、构造等等大致相同一样,不管是何种犀牛,其角的内在形态和构造等等(用50倍手持显微镜观察)都是一样的,只是“竹丝纹”和“鱼子纹”粗细略有差异——亚洲犀角的竹丝纹粗些,非洲犀角的竹丝纹细些。

连气味也都是相同的,只有浓淡的区别——明清亚洲犀角杯的牛黄清香气味仍可闻到,明清非洲犀角杯的气味则几乎闻不到。

下面欣赏一些作者漠草自己收藏的一些老料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