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2023-11-18 17:12 来源:儒文网 点击: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媒体人周刊#三三制战术是以三个战士为一个战斗小组,两人在前一人在后形成倒三角。三个战斗小组组成另外一个更大的倒三角的班级战术作战单位。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降低冲锋时,一窝蜂的向前被对方火力压制后造成大量伤亡的危险。是抗战时期林彪发明的最具战斗力的战斗阵位。这种战斗方式在以后的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使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被证明极其有效的步兵班组作战的最佳战术。

上图所示为三三制战术的基本图解,从图中看,一个班组作战单位十个人左右会在上百米的正面距离上实施压制。倘若在班长的正前方为敌人的一个碉堡点。那么无论碉堡火力点往哪个方向上设计,最多都只能对一名战士打击。而三三制的队形设计保障了火力点正面有主力牵制,两翼有火力包抄。所以在冲锋作战的时候,这样的队形针对单个火力点的作战很容易对地方火力点形成保卫态势。而面对地方的集群目标的时候,将这样的队形同比例增加。结果就是在冲锋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敌方宽大的正面切割,进而分批包围。三三制战斗队形说白了就是正面突破加两翼迂回,以少量兵力牵制正面之敌,以优势兵力完成战场分割。这符合毛主席所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思想。

三三制战斗队形的展开,本质上是战争指挥艺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在抗战时期,我共产党军队的装备落后,很多都是老式的枪械,栓动设计的步枪都很难做到人手一把,怎么办?火力不够,队形来凑。三三制的步兵特点有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当敌人面对我军进攻或者防御的时候,只能针对三角形的某一个点进行射击。敌人火力点在向三角形一个点位设计的时候,这个点的战士寻找掩体隐蔽,另外两个点的战士就可以进行还击。倘若敌人火力点的设计方位发生变化,则遭到打击的一个点隐蔽,另外两个点可以持续打击。也就是说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三三制始终保持了对敌方火力的牵制而己方力量一直处于对敌人的打击状态。

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淮海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队败得很不服气,即使是现在还在宣传当初我解放军利用人海战术打败了他们。看似漫山遍野的冲锋的解放军,在战斗队形的组成上,严格按照三三制战斗队形展开,看似到处都是人,实际上每个战士所在的方位都很分散。只要可以靠近到有效的距离,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就可以对敌人进行有效的分割。当敌人的阵型被打乱,后续部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增援。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三三制战斗队形应用已经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粟裕将军兵仙级别的指挥,依靠60万解放军和并不出色的装备,顺利的消灭了国民党装备精良的80万大军。一战封神!

真正令我军三三制战术名声大噪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我军应用劣势装备和极差的后勤补给。顺利的挡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进攻。迫使美国在战后签下了停战协定。在战争前期主要还是依托大兵团配合作战。其实兵团级别的战斗也是三三制战术的具体体现。我军最擅长的是两翼突破,分割包围。而两翼要想获得突破,需要中央主力的牵制攻击为两翼力量提供掩护。只要两翼有所突破,中央军团就可以作为打击力量有效的压制正面敌军。那么敌军就有可能无法支撑而溃散。

朝鲜战场上最著名的阵地防守进攻战中。我军丢失阵地这点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的装备劣势太大,不足以完成对敌方的火力压制。但是很多阵地会在我志愿军和美军之间拉锯易手,这点就很难让人理解了。而我们的进攻,正是得益于三三制战斗队形的有效配合。当我志愿军一旦逼近核心阵地,那么美军就只有崩溃一条路了。朝鲜战场名声大噪的三三制战斗队形被证明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在敌方炮火如此猛烈的战场。一个不足三十人的作战单位,摆开三三战斗队形,就有能力依靠手中步枪,控制差不多800米的宽大正面。

这让我想到冷兵器时期的成吉思汗军队,也是依靠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的方式突进进攻。所以我们会看到,拥兵10万的成吉思汗军队就敢于在野狐岭对四十万金朝军队发起进攻,而且还将其全歼!成吉思汗曾说,依托三人战斗队形,十人突进可至敌方千人阵型溃散。我们大家熟知的蒙古军队作战方法不就是正面牵制,两翼包抄吗?这和我国的三三制战术本质上有神似的效果!